“书圣”王羲之与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各体书家的两座高峰。据史料,颜真卿一生留下了大量的书法作品,截止目前存世的能看到的有45件作品,楷行草皆有,以楷书居多,行书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可以这样说,从历史至今凡习书者无不以颜真卿为师。
颜真卿书法显著特征是雄强、壮美。颜真卿惯用篆隶笔法作作书,楷书、行书、草书都有强烈的篆隶笔意。颜体书法起笔以逆锋为主,行笔讲究中锋,收笔强调回锋,这种运笔体系追求的是书法线条的圆厚、拙朴、大气河张力。
颜体书法笔画几乎是笔笔藏锋,几乎是“藏”的不漏痕迹,许多笔画在起笔处都因多个点画的相交而被藏得严严实实,只有右上方的“点”和右下方的“撇”,逆起笔清晰,因逆得圆的外形,有钝的视觉效果。我们临摹颜体时切不可因“藏”而淡化颜体的逆峰起笔动作。如颜体“国”字柳体“国”字转的动作,其作用之一在于取势,通过这个逆,使图得接下去的用笔更为有力,这也是古人所说的欲右先左”;作用之二是便于铺开笔毫,让笔锋与纸面接触,以收到中锋行笔的效果。
颜体书法还强调回锋,与起笔的逆构成一种回应,体现着“藏头护尾,力在字中”的用笔精神。中锋行笔是主要的用笔方法,古人在书论中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中锋行笔的代表书体是篆书,其用笔方法大多圆起圆收,笔锋直立中正,线条圆厚。中锋用笔强调的是圆锥的毫挺立在纸面上,使储藏于笔囊中的墨汁能够均匀地流注,使形成的笔画从墨色上看产生中间偏黑而两边偏淡的效果。中锋是相付于侧锋而言的,侧锋太过容易产生扁薄,适当的侧锋则可以起到活跃线条的功效线条姿态多端,爽爽有神。
我们在临摹颜真卿书法时注意颜体一大特点,那就是颜字用笔中的折法非常丰富,如:
1.顺势而下法
这种方法往往是在横画写到一定长度时略作提锋,使笔锋聚拢,顺势向右下按笔并向下用笔。如“南”字。
2.换写竖画法
这种方法是在横画的末端提笔,在高于横画处逆锋向下写竖画。如 “里”字,在《勤礼碑》中这类折笔方法运用较多,临摹要善于总结规律。
3.方折转换法
这是楷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楷书各家多有应用。在横画的末端提笔略向右上,然后向右下作顿,使折角处呈现方形的棱角。如 “泊” 字(《多宝塔碑》)和“堂”字(《颜家庙碑》)的就是这种方法的体现。
结构
颜真卿书法在结构上的显著特点就是平画宽结,正面示人,字内空间疏,字外空间较密。沙孟海先生总结魏碑书法时指出的一个精辟论断“平画宽结”,从这一点来充分认识颜真卿书法的结构特点。
平画是指横画的倾斜度较小。我们都知道横画在篆隶两体中有呈现水平状的情况,但在楷书,尤其在行草书中绝非真正的水平。因此,在楷、行、草书三体中的平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为什么横画略平就会有宽结的效果,主要是因为,横画一平,向右展开的斜钩就可以略短,否则,斜钩就会展得很长。斜钩一长,字内空间就小,字外空间就大,反之亦然。为加强平画宽结的效果,颜真卿在一些点画的处理上别具匠心。比如,在安排相对两竖时,有意将它写成圆鼓形,这与欧体两竖的处理方法正好相反。
据史料,颜真卿曾经两次拜张旭为师,并把张旭传授给他的书法经验写成了《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其中提到了“锥画沙”、“屋漏痕”等著名的理论主张。锥画沙、屋漏痕强调线条不露痕迹,韧而有张力,这种主张深深地影响着颜真卿的书法行为。
学习书法者不应只埋头于写,应该多想多看,就是多读贴。还有学习颜真卿书法时要多用逆向思维,多辩证地看问题,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不易为了一味的强调圆而忽略了方,有些方的笔画恰恰是打动人的地方。
学颜体书方法
从颜体的经典作品而言,比较好上手该是《多宝塔碑》。中期可以在学习、掌握《多宝塔》的基础上展开对颜真卿楷书其他的学习,抓住每一字帖的特点,写出他们各自的个性。如《勤礼碑》的横画最细,因而对比最强。《元次山碑》、《麻姑仙坛记》和《颜氏家庙碑》结体偏方,但从点画的粗细,《元次山碑》最细,《颜氏家庙碑》最粗,《麻姑仙坛记》居中。《自书告身帖》结体偏长有斜势出现,整体布局充满动感。而《多宝塔碑》则是方折最为明显的一件作品,点画细腻,最为清秀。建议对六种字帖进行比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