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
书法字典
>
书法字体
>
>
隶书
>
伊秉绶

伊秉绶

人物简介
嘉庆七年(1802 ),伊秉绶54 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市民泣泪送伊秉绶像别。伊秉绶于1815 年去世,逝年62岁。之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人物生平
在江苏扬州有一座“四贤祠”,供奉欧阳修、苏轼、王士祯及福建宁化的伊秉绶。
伊秉绶(1754-1816年),字组似,号墨卿,晚年又号默庵。乾隆十九年(1754年),伊秉绶出生于宁化城关一家书香官宦人家。其父伊朝栋是乾隆三十四年的进士,历官刑部郎中、光禄寺卿,精研程朱之学,著有《南窗丛记》、《赐研斋集》等书传世。
伊秉绶自幼聪敏好学,秉承家学渊源,16岁进宁化县学,26岁中乡试。后又受业于名儒阴承方,攻宋儒理学,并且潜心研习李榕村、蔡梁山及雷翠庭等名儒理论。史称伊秉绶“通程朱理学,幼秉庭训,从师阴承方,讲求立心行己之学。”乾隆四十九年,伊秉绶赴京应考,举中正榜,留居北京,为大学士朱珪、纪晓岚所赏识与器重;又拜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刘墉为师学书法。乾隆五十四年,伊秉绶参加会试,中进士,授刑部额外主事,补浙江司员外郎。乾隆五十七年,他
饥字释义
拼音 注音 ㄐㄧ,
笔划 5 五行
五笔 QNMN

基本释义

  1. (形声。从食,幾(jī)声。本义:荒年,五谷无收)

  2. 同本义

    饑,谷不熟为饑。——《说文》

    五谷不熟谓之饥。——《墨子·七患》

    降丧饥馑。——《诗·小雅·雨无止》

    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数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凶年饥发,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孟子·梁惠王下》

    四时不出,天下大饥。——《淮南子·天文》

    今山东饥馑,人庶相食。——《汉书·翼奉传》

  3. 又如:饥荒;饥馁(饥饿);饥时得一口(紧要处得人救济,恩德深厚);饥氓(逃荒的人);饥岁(荒年)

  4. ∶通“飢”。吃不饱,饿

    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

    宁一月饥,无一旬饿。——《淮南子·说山训》

    牛困人饥日已高。——唐·白居易《卖炭翁》

    饥渴而顿踣。——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风雨霜露饥寒颠踣。——清·洪亮吉《治平篇》

  5. (“飢”与“饑”的区别在于,“飢”指肚子饿,“饑”指饥荒。在先秦不相混同,到后来才逐渐通用。“飢”、“饑”现在均简化为“饥”)

〈动〉

  1. 吃不饱

    飢,饿也。从食,几声。——《说文》

    可以乐饥。——《诗·陈风·衡门》。笺:“饥者,不足于食也。”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韩非子·饰邪》

    或受之饥。——汉·贾谊《论积贮疏》

    操军兼以饥疫。——《资治通鉴》

  2. 又如:饥火(饥饿难忍,如火烧于腹中);饥殍(饿死的人。同饿莩);饥驱(为饥饿所迫,出外奔波谋生);饥火中烧(饥饿难忍。如火烧于腹中)

  3. 通“饑”。荒年,五谷无收

    饥岁之春。——《韩非子·五蠹》

    比年不登,人用饥匮。——《后汉书·张奋传》

  4. 古国名

    西伯伐饥国,灭之。——《史记·殷本纪》

文字详解




【名,动】
(形声。从食,幾(jī)声。本义:荒年,五谷无收)
同本义〖badhavest〗
饑,谷不熟为饑。——《说文》
五谷不熟谓之饥。——《墨子·七患》
降丧饥馑。——《诗·小雅·雨无止》
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数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查看更多]

饥说文解字
饥字源演变
热门书法家
热门书法作品欣赏
热门应用学习应用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