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
书法字典
>
书法字体
>
>
其他
>
米芾

米芾 宋代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米芾谓‘草书不入晋人格,徒成下品’,此乃割地为牢,自欺欺人。元章草书之所以未见新意,正在不能突破古人藩篱也”。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
誓字释义
拼音 shì 注音 ㄕˋ,
笔划 14 五行
五笔 RRYF

基本释义

〈动〉

  1. (形声。从言,折声。本义:发誓;立誓)

  2. 同本义

    誓,以言约束也。——《说文》。段注:“凡自表不食言之辞皆曰誓,亦约束之意也。”

    约信曰誓。——《礼记·曲礼》

    予誓,告汝誓命。——《书·甘誓》。注:“要信也。”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卫风·氓》

    司射西面誓之。——《仪礼·大射仪》。注:“犹告也。”

    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终待说山盟海誓。——赵长卿《贺新郎》

    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为誓与城为殉。——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誓志(发誓立志);誓死不贰(发誓至死不变心);誓辞(立誓的言辞);誓戒(誓约警戒);誓剑(对着剑发誓;皇帝赠与出巡大臣的宝剑,即后世所称的“上方宝剑”);誓书铁券(即“丹书铁券”。古代帝王颁赐功臣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

  4. 接受爵位

    凡诸侯之适子,誓于天下,摄其君,则下其君之礼一等。——《周礼》

  5. 告诫;告知

    司射西面誓之曰:“公射大候,大夫射参,士射干。”——《仪礼·大射仪》。注:“犹告也。”

    惟君有黼裘以誓省。——《礼记·玉藻》。疏:“告勑也。”

    一日誓,用之于军旅。——《周礼·秋官·士师》

  6. 又如:誓戒(约束警戒);誓民(告戒吏民);誓众(告诫众人)

  7. 铭刻;牢记。如:誓肌(刻骨铭心)

〈名〉

  1. 指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所订立的誓约;盟约;誓言

    张陈背誓。——曹植《五帝诛》

    周武有孟津之誓。——《左传·昭公四年》

    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誓令(誓言与命令);誓信(盟约);誓书(盟约);誓章(记载有誓词的文件);誓要(约盟,盟誓)

  3. 古代告诫将士的言辞。如:《汤哲》、《泰誓》、《秦誓》

〈形〉

  1. 谨慎

    曲艺皆誓之,以待又语。——《礼记·文王世子》

文字详解


shì
【动】
(形声。从言,折声。本义:发誓;立誓)
同本义〖swear〗
誓,以言约束也。——《说文》。段注:“凡自表不食言之辞皆曰誓,亦约束之意也。”
约信曰誓。——《礼记·曲礼》
予誓,告汝誓命。——《书·甘誓》。注:“要信也。”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卫风·氓》
司射西面誓之。——《仪礼·大射仪》。注:“犹告也。”

[查看更多]

誓说文解字
誓字源演变
热门书法家
热门书法作品欣赏
热门应用学习应用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