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
书法字典
>
书法字体
>
>
其他
>
张裕钊

张裕钊

人物简介
张裕钊生于鄂州市梁子湖畔东沟镇龙塘村张家湾的一书香世家。自幼天资颖异,青少年张裕钊像时期悉力研读唐宋古文辞和历史等经世之学。尤其对宋代古文家曾巩的《南丰集》揣摩精熟,颇有心得。这就使他从青少年时代就打下了坚实的治学基础,也培养了他后来自辟蹊径,突破藩篱的书学独创精神。
道光18年(1838),张裕钊时年16岁,应县试考取秀才。道光26年(1846),于湖北乡试中举。道光30年(1850),张入京会试落第,后参加考选国子监学正。既而中选,官授内阁中书。这次考选的主试官为曾国藩,因张文似曾子固而奇之。张氏后趋游于曾门,与黎庶昌、薜福成、吴汝纶等被人合称为“曾门四学士”。张裕钊在京供职两年,官职不显。目睹官场腐败,但以书文自娱,后弃官南归。1852年,张裕钊受聘主讲于武昌勺庭书院落。1854年,曾国藩进兵湖北,闻裕钊在鄂,遂召入戎幕参办文案。此后相从十余年,同僚各有升达,唯张氏“独以治文为事”,并不热心于政治,故始终未得一官兰职。最后终于绝意仕途,转而致力于教育、文学和书法的研究。自1871年起,张氏先后主讲于江宁(今南京)凤池书院,保定莲池书院,武昌江汉书院,襄阳鹿门书院。直
蒸字释义
拼音 zhēng 注音 ㄓㄥ,
笔划 13 五行
五笔 ABIO

基本释义

〈名〉

  1. (形声。烝声。本义:麻秆)

  2. 同本义

    蒸,析麻中干也。——《说文》。今俗谓之麻骨棓,古烛用之,故凡用麻干葭苇竹木为烛皆曰蒸。

    蒸,炬也。——《广雅》

    故云烛用蒸也。——《仪礼》疏

  3. 细小的木柴

    共祭祀之薪蒸材木。——《周礼·委人》。注:“给炊及燎,粗者曰薪,细者曰蒸。”

    蒸间容蒸然者处下。——《管子·弟子职》。注:“细薪也。”

    以薪以蒸。——《诗·小雅》

  4. 又如:蒸薪(木柴)

  5. 以麻秸、竹木制成的火炬。如:蒸烛(古指以麻秆、竹木等制成的火炬)

  6. 中药炮制法之一。将药物隔水蒸熟,以便于制剂。如茯苓、厚朴蒸后易于切片。或加酒拌蒸,如大黄、地黄经蒸制后,熟大黄的泻下减弱,熟地黄便成温性而滋肾补血

〈动〉

  1. 假借为“烝”。气体上升

    蒸灵液以播云。——嵇康《琴赋》。注:“气上貌。”

    阴阳陶蒸。——张华《鹪鹩赋》。注:“气上山貌。”

    日气蒸云。——《广东军务记》

  2. 又如:蒸樊(热气郁勃上升);蒸郁(湿气旺盛上升)

  3. 同“烝”。古代祭祀时以牲之全体置于俎上

    冬祭曰蒸。——《尔雅》

  4. 又如:蒸禋(祭祀)

  5. 烧煮

    素汤米饭蒸卷馒头。——《西游记》

  6. 又如:蒸粟(蒸熟的粟子是黄色的,因以蒸粟比喻黄色);蒸暑(闷热,暑热如蒸);蒸黎(蒸煮野菜)

〈形〉

  1. 同“烝”。众,多

    天生蒸民。——《孟子·告子上》

    立我蒸民。——《列子·仲尼》

    莘莘蒸徒。——左思《魏都赋》

  2. 又如:蒸天价(满天地;通天地);蒸人(众人);蒸民(众民,人民);蒸庶(百姓,众民);蒸黎(民众)

  3. 热。如:蒸炎(形容气候闷热);蒸暑(形容盛暑天气闷热);蒸闷(闷热);蒸溽(湿热)

  4. 兴盛的样子。如:蒸蒸(兴盛的样子)

文字详解


zhēng
【名】
(形声。烝声。本义:麻秆)
同本义〖hempstalk〗
蒸,析麻中干也。——《说文》。今俗谓之麻骨棓,古烛用之,故凡用麻干葭苇竹木为烛皆曰蒸。
蒸,炬也。——《广雅》
故云烛用蒸也。——《仪礼》疏
细小的木柴〖smallfirewood〗
共祭祀之薪蒸材木。——《周礼·委人》。注:“给炊及燎,粗者曰薪,细者曰蒸。”

[查看更多]

蒸说文解字
蒸字源演变
热门书法家
热门书法作品欣赏
热门应用学习应用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