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
书法字典
>
书法字体
>
>
其他
>
朱耷

朱耷

人物概述
朱耷,即八大山人,谱名统*(*为上林下金),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又入青云谱为道。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朱耷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
扶字释义
拼音 注音 ㄈㄨˊ,
笔划 7 五行
五笔 RFWY

基本释义

〈动〉

  1. (形声。从手,夫声。从“手”,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本义:搀扶)

  2. 同本义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车至门扶。——《战国策·卫策》。注:“扶,谓下车。”

    遂扶以下。——《左传·宣公二年》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3. 又如:扶绰(搀扶,扶托);扶策(扶助,搀扶);扶掖(搀扶;扶助);扶挈(以手搀扶);扶将(搀扶)

  4. 扶持;护持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劝学》

  5. 又如:扶树(扶持培植);扶舁(扶持;搀扶);扶舁(护持扛抬);扶倾(扶持倾危的建筑物);扶拨(扶持倾斜);扶卫(扶持卫护)

  6. 通“辅”。辅助;帮助

    扶,佐也。——《说文》

    若扶梁伐赵。——《战国策·宋策》

    求太老爷拘拿凶犯,以扶善良。——《红楼梦》

  7. 又如:扶政(辅佐政事);扶携(扶助提携);扶奖(辅助)

  8. 护送。如:扶灵;扶柩;扶丧(扶送灵枢)

  9. 靠近

    数披其木,毋使木枝挟疏。——《韩非子·杨权》

    秋蛩扶户吟,寒妇成夜织。——宋·鲍照《拟古八首》

  10. 又如:扶疏(枝叶茂密,高低疏密有致)

  11. 攀缘

    扶摇抮抱羊角而上。——《淮南子·本纪》。注:“攀也。”

  12. 又如:扶服(伏在地上爬行);扶伏(伏地爬行);扶匐(伏地爬行)

  13. 勉力撑持。如:扶疾;扶羌(带病);扶同诖误(被牵连而做错了事)

  14. 沿,顺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15. 又如:扶向路(沿着原来的路)

  16. 通“浮”。在水上泛行

    管子有扶舟之士五万人,以待战于曲菑。——《管子·轻重甲》

  17. 通“抚”。抚养,培育

    芒卯之妻五子,后母慈惠仁义,扶养假子。——《列女传》

〈名〉

  1. 旁,旁侧。如:扶枝(旁枝)

  2. 古代妇女肃拜行礼的一种动作

    拜,于妇人为扶自抽扶而上下也。——《释名》

  3. ∶古代长度计算单位。相当于四指并列的宽度

    故上失扶寸,下得寻常。——《韩非子》

文字详解



【动】
(形声。从手,夫声。从“手”,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本义:搀扶)
同本义〖supportwiththehand〗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车至门扶。——《战国策·卫策》。注:“扶,谓下车。”
遂扶以下。——《左传·宣公二年》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又如:扶绰(搀扶,扶托);扶策(扶助,搀扶);扶掖(搀扶;扶助);扶挈(以手搀扶);扶将(搀扶)

[查看更多]

扶说文解字

扶【卯集中】【手部】 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𢻳𢱿《唐韻》防無切《集韻》《韻會》馮無切《正韻》逢夫切,𠀤音符。《說文》佐也。一曰相也。《揚子·方言》護也。《郭璞註》扶挾將護。《論語》顚而不扶。《前漢·高祖紀》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註》以義自助也。

緣也。《晉語》侏儒扶盧。

州名。扶州在隴右,唐屬山南道。

澤名。《前漢·地理志扶柳縣註》地有扶澤,澤中多柳。

姓。《前漢·藝文志》傳魯論語者,魯扶卿。

《集韻》與芙通。扶蕖,荷也。

與𩖬通。大風也。

《唐韻》甫無切《集韻》《韻會》風無切,𠀤音夫。《禮·投壺》籌,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註》鋪四指曰扶。通作膚。《公羊傳·僖三十一年》觸石而出,膚寸而合。《註》側手曰膚,按指曰寸。

幼小貌。《揚子·太𤣥經》赤子扶扶。

《集韻》蓬逋切,音蒲。與匍同。手行也。《左傳·昭二十一年》扶伏而擊之。《註》伏,蒲北反。《禮·檀弓》詩云:扶服救之。《陸氏音義》作匍匐,音同。

《前漢·天文志》晷長爲潦,短爲旱,奢爲扶。《註》鄭氏曰:扶當爲蟠,齊魯之閒聲如酺酺,扶聲近蟠,止不行也。晉灼曰:扶,附也,小臣附近君子之側也。

叶房尤切,音浮。《陸雲·答兄詩》昔我先公,爰造斯猷。今我六蔽,匪崇克扶。

扶字源演变
热门书法家
热门书法作品欣赏
热门应用学习应用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