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
书法字典
>
书法字体
>
>
篆书
>
会稽刻石

会稽刻石

历史遗迹:会稽刻石
“会稽刻石”碑文图片浙江绍兴文化积淀深厚,遗存大量历代刻石与碑版,成为今人研究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情况的珍贵史料。其中存世最早的首推秦始皇东巡时所立的会稽刻石。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帝三十七年),秦王嬴政巡游江南时,曾在会稽祭大禹,他登上秦望山(原名天柱峰),以望东海。为了宣扬他统一中国的公德,于是命丞相李斯手书铭文,刻石记功,立碑石于秦望山(一说鹅鼻山、何山)之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会稽刻石”。由于系由李斯撰并书,故俗称“李斯碑”。碑文三句一韵,每字四寸见方,以小篆书写,共289字,其内容主要称颂秦王统一中国的业绩及秦王朝奉行的大政方针。后来司马迁将此全文载入《史记·秦始皇本纪》。
会稽刻石历来受人重视,各种史书多有记述。东汉《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东汉之会稽……取钱塘浙江岑石。石长丈四尺,南北面广尺六寸,刻丈六于越东山上。”北魏《水经注》记载:“秦始皇簦会稽山,刻石纪功尚在山侧。”《南史·范云传》记载:“会稽秦望山有始皇刻石,文皆大篆,人多不识。”南朝《会稽记》称:“昔秦始皇登此,使李斯刻石,其碑见在。”此碑和碑文至少到南梁时期仍然存在。
由于
则字释义
拼音 注音 ㄗㄜˊ,
笔划 6 五行
五笔 MJH

基本释义

〈名〉

  1.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2. 同本义

    则,等画物也。——《说文》

    则,法也;则,常也。——《尔雅》

    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管子·七法》

    均守平则。——《周礼·大司马》

    法则以驭其官。——《周礼·太宰》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史》。注:“亦法也。”

    有物有则。——《诗·大雅·烝民》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

  3. 又如:则天(以天为法,治理天下);则度(法度);则效(则象。效法)

  4. 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

    《坤》作坠势,高下九则。——《汉书·叙传下》。颜师古注引刘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5.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6. 标准权衡器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史记》

  7. 榜样。如:以身作则

〈动〉

  1. 划分等级

    咸则三壤,成赋中邦。——《书·禹贡》

  2. 仿效,效法。如:则先烈之言行

  3. 做,作

    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红楼梦》

  4. 正相反

    则无可用。——唐·柳宗元《三戒》

    则又望其真。——清·林觉民《与妻书》

  5. 又如:人皆好名,我则不然;则不(不但,不止)

  6. 表示相反或对照

    则耻师焉。——唐·韩愈《师说》

  7. 又如:今则不然

  8. 表示平列关系

    则桃李冬实。——宋·沈括《梦溪笔谈》

    则桃李夏荣。

  9. 表示假设,相当于“若”、“如果”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纪》

  10. 虽然,表示让步关系

    元帅此计好则好,则怕瞒不过诸葛孔明。——《隔江斗智》

〈副〉

  1. 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则明月斜挂。——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则绿草如茵。

    则人物必有概范。——蔡元培《图画》

  2. 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

    则难者亦易矣。——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则易者亦难矣。

    则治之如所言。——清·方苞《狱中杂记》

  3. 表示在发现某事时早已如此,或即将如此,相当于“就”、“将”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那就在殿堂下歃血订盟。歃血,是古代订盟的仪式,取牲血盛于盘中,以口微微吸吞,以示守信。华屋,漂亮的堂宇,指朝会或议事的地方。)——《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4. 表示范围,相当于“仅”、“只”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

  5. 又如:则除(唯有,只有);则索(只好;须得);则情(只好管);则故(只管,只顾)

  6. 对已然或发生的事强调。可译为“都”、“已经”、“原来”

    客则鼾睡。——明·魏禧《大铁椎传》

    则学校大备。——蔡元培《图画》

  7. 表示让步,可译为“倒”、“倒是”

    则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

〈量〉

  1. 多用于文章或艺术品,相当于“章”、“条”。如:新闻一则;寓言四则

文字详解




【名】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同本义〖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
则,等画物也。——《说文》
则,法也;则,常也。——《尔雅》
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管子·七法》
均守平则。——《周礼·大司马》

[查看更多]

则说文解字
则字源演变
热门书法家
热门书法作品欣赏
热门应用学习应用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