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
书法字典
>
书法字体
>
>
其他
>
景君碑

景君碑

此碑全称《汉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又名《北海相景君碑》。汉汉安二年(143)立,隶书,纵288厘米,横105.6厘米, 碑文17行,行23字。篆额“汉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2行12字,碑阴有隶书54人题名。存山东济宁。碑文记景君殁后,门下属吏慕其德而为之树碑之事。景君,不著名字,北海任城(今山东济宁)人。尝属司农,官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东)令、益州(治滇池,在今四川晋宁县东)太守、北海相。汉安二年卒。
此碑一反汉隶多方扁的特征,字形稍长,结体宽博,笔画平直方劲,有凌厉万钧之势。竖笔多作“倒薤”(悬针)状,在汉隶中独树一帜。明王世贞谓其“书法故自古雅”(《弇州山人稿》)。清孙承泽也称其“方整有分法。王元美称之曰‘古雅’,非溢美也。”(《庚子消夏记》)。翁方纲云:“元吾竹房(丘衍)《三十五举》云,‘隶书须是方劲古拙,斩钉截铁,挑拨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汉隶”,此语惟是碑可以当之。”(《两汉金石记》)杨守敬云:“隶法易方为长,已开峭拔一派,郭兰石(尚先)谓‘学信本(欧阳询)书,当从《郑固》、《景君》入’,可谓探源之论。”(《激素飞清阁平碑记》)康有为云:“古气磅礴,曳脚多用籀笔,与《天发神
臨字释义
拼音 lín 注音 ㄌㄧㄣˊ,
笔划 17
五笔 AHNK

基本释义


lín
见“临”。

笔画数:17;
部首:臣;
笔顺编号:12512531251251251

文字详解


[查看更多]

臨说文解字

臨【未集下】【臣部】 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1画

〔古文〕𦣷《唐韻》力尋切《集韻》《韻會》犂針切《正韻》犂沉切,𠀤音林。《爾雅·釋詁》臨,視也。《詩·衞風》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大雅》上帝臨女,無貳爾心。《箋》臨,視也。《禮·曲禮》臨諸侯,畛於鬼神。《疏》以尊適𤰞曰臨。《穀梁傳·哀七年》春秋有臨天下之言焉,有臨一國之言焉,有臨一家之言焉。《註》徐乾曰:臨者,撫有之也。

《博雅》臨,大也。

《戰國策》縣隂以甘之,循有燕以臨之。《註》臨,猶制也。

易卦名。

車名。《詩·大雅》以爾鉤援,與爾臨衝,以伐崇墉。《傳》臨,臨車也。《疏》臨者,在上臨下之名。《釋名》臨,如字。韓詩作隆。

地名。《左傳·哀四年》荀寅奔鮮虞,趙稷奔臨。《註》臨,晉邑。

丘名。《爾雅·釋丘》右高名臨丘。

姓。《後趙錄》秦州刺史臨深。《孔融傳》有臨孝存。

門名。《左思·吳都賦》左稱彎崎,右號臨硎。《註》彎崎,臨硎,閽闥名。吳後主起昭明宮,於太初之東開彎崎臨硎二門,彎崎宮東門,臨硎宮西門。

《韻會》力鴆切《正韻》力禁切,𠀤林去聲。《增韻》喪哭。《顏師古曰》衆哭曰臨。《左傳·宣十二年》楚子圍鄭,旬有七日。鄭人卜行成,不吉。卜臨于大官,且巷出車,吉。《註》臨,哭也。《釋文》臨,力鴆切。

《韻補》叶盧東切,音隆。《詩·大雅》后稷不克,上帝不臨。耗斁下土,寧丁我躬。《司馬相如·長門賦》奉虛言而望誠兮,期城南之離宮。修薄具而自設兮,君不肯乎幸臨。

叶力陽切,音良。《秦始皇祠洛水歌》洛陽之水,其色蒼蒼。祠祭大澤,倏忽南臨。洛濱醊禱,色連三光。

臨字源演变
热门书法家
热门书法作品欣赏
热门应用学习应用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