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
书法字典
>
书法字体
>
>
其他
>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概况
中华书局影印本《说文解字》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
《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历代对于《说文解字》都有许多学者研究,清朝时研究最为兴盛。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尤备推崇,四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大家”。
造字法上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谓“六书”学说。并在《说文解字.叙》里对“六书”做了全面的、权威性的解释。从
耸字释义
拼音 sǒng 注音 ㄙㄨㄥˇ,
笔划 10 五行
五笔 WWBF

基本释义

〈形〉

  1. (形声。从耳,从声。本义:耳聋)同本义

    子野听耸,离朱目眩。——马融《广成颂》

    耸,聋也…生而聋,陈、楚、江、淮之间谓之耸。荆阳之间及山之东西双聋者谓之耸。——《方言》。郭璞注:“言无所闻常耸耳也。”

  2. 又如:耸昧(既聋又瞎。即昏瞶)

〈动〉

  1. 高起;矗立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上耸千尺。——宋·沈括《梦溪笔谈》

  2. 又如:耸人瞻仰(众人耸立瞻仰);耸秀(高耸秀丽);耸出(高耸突出);耸耳(高起的耳朵;竖起耳朵);耸然(高耸貌);耸峭(高耸陡峭);耸突(高耸突起);耸干(高挺的树干);耸擢(高耸突出);耸耸(竖起貌;挺立貌);耸翠(形容山峦、树木等高耸苍翠)

  3. 比喻出众,不凡

    又有一人,披紫裳,执青玉,貌耸神溢,立于君左。——唐·李朝威《柳毅传》

  4. 又如:耸壑昂霄(矗立山谷间,高耸入云霄。比喻超拔出众,出人头地)

  5. 向上跳;向上动。如:耸擢(跳跃);耸体(犹耸身)

  6. 劝勉

    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国语·楚语上》。又如:耸恿(劝说);耸劝(劝导;警惕自勉)

  7. 通“怂”。怂恿。如:耸恿(怂恿);耸臾(怂恿);耸踊(怂恿);耸惑(怂恿诱惑);耸踊(怂恿)

  8. 惊动;惊惧

    耸之以行。——《左传·昭公元年》

    驷氏耸。——《左传·昭公十九年》

    身耸除洁。——《国语·周语下》

    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刘禹锡《观柘枝舞》

  9. 又如:危言耸听;耸惧(恐惧。即悚惧);耸激(犹激励);耸踊(欢腾)

文字详解



sǒng
【形】
(形声。从耳,从声。本义:耳聋)同本义〖deaf〗
子野听耸,离朱目眩。——马融《广成颂》
耸,聋也…生而聋,陈、楚、江、淮之间谓之耸。荆阳之间及山之东西双聋者谓之耸。——《方言》。郭璞注:“言无所闻常耸耳也。”
又如:耸昧(既聋又瞎。即昏瞶)


[查看更多]

耸说文解字
耸字源演变
热门书法家
热门书法作品欣赏
热门应用学习应用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