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
书法字典
>
书法字体
>
>
其他
>
毛公鼎

毛公鼎

基本介绍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器物,为皇皇钜制,被毛公鼎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 ,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圆腹,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
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毛公鼎的高度和重量与其他殷商时期所挖掘到的巨大青铜器可说是天差地远,然而,毛公鼎上刻的铭文却是当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铭文青铜器中最多的,有32行,499字,是西周青铜器之最,相当具有研究价值。铭文原文
全铭文辞精妙而完整,古奥艰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例如文章共五段如下:
毛公鼎王若曰:“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劂德,配我有周
畏字释义
拼音 wèi 注音 ㄨㄟˋ,
笔划 9 五行
五笔 LGEU

基本释义

〈动〉

  1.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2.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畏,惧也。——《广雅·释诂二》

    畏,恐也。——《广雅·释诂四》

    不畏不怒。——《列子·黄帝》

    天明畏。——《书·皋陶谟》

    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孟子·梁惠王下》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战国策·齐策》

    然畏愬。——《资治通鉴·唐纪》

    忧谗畏讥。——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巍巍乎可畏。——明·刘基《卖柑者言》

    畏其唇吻。——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3. 又如:畏威(畏惧权势);畏威怀德(害怕他的威严,怀念他的恩德);畏之如虎(像怕老虎那样害怕);畏天知命(谓知天命,识时务);畏死贪生(害怕死亡,贪恋生存);畏戒(畏惧戒惕);畏附(畏惧依附)

  4. 敬;敬服

    心畏相公。——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5. 又如:畏天恤民(敬畏上天,爱怜下民);畏天悯人(敬畏天命,悯惜世人的困苦);畏伏(敬服);畏俯(犹敬服);畏敬(尊敬;敬重);畏钦(尊敬钦佩);畏爱(敬佩爱戴);畏羡(敬重羡慕)

  6. 吓唬。如:畏语(指恫吓他人的言语)

  7. 担心

    畏有家人来洒扫。——唐·王建《寒食行》

  8. 避开

    客子常畏人。——三国魏·曹丕《杂诗》

  9. 憎恶;怨恨

    畏,恶也。——《广雅》

    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史记·魏公子列传》

  10. 忌妒。如:畏后生

  11. 死,古代指被兵器杀死

    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吕氏春秋》

〈名〉

  1. 通“隈”。弯曲处

    夫角之中,恒当弓之畏。——《考工记》

  2. 畏,罪也。——《广雅》

〈形〉

  1. 险恶的

    畏路不堪论。——吴国伦《得元乘书》

文字详解


wèi
【动】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fear〗
畏,惧也。——《广雅·释诂二》
畏,恐也。——《广雅·释诂四》
不畏不怒。——《列子·黄帝》
天明畏。——《书·皋陶谟》
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孟子·梁惠王下》

[查看更多]

畏说文解字
畏字源演变
热门书法家
热门书法作品欣赏
热门应用学习应用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