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
书法字典
>
书法字体
>
>
其他
>
隶辨

隶辨

隶辨
八卷(内府藏本)
国朝顾蔼吉撰。蔼吉号南原,长洲人。是书钩摹汉隶之文,以宋《礼部韵》编次。每字下分注碑名,并引碑语。前有《自序》云:“锐志精思,采摭汉碑所有字,以为解经之助。有不备者求之《汉隶字源》。”又云:“《字源》多错谬。舩船称再,体或不分。血皿朋多,形常莫别。悉从《隶释》、《隶续》,详碑定字,指摘无馀。”今考此书,字形广狭,与世所刻娄机《汉隶字源》相同,是阴以机书为藁本。且汉碑之出於机後者,仅《鲁孝王刻石》、《太室》、《少室》、《开母》诸石阙及《尹寅》、《孔褒》、《曹全》、《张迁》、《韩仁》数种。视机书所列,不过百分之一、二。机所见三百九种,其存於今者不过《景君》、《孔和》、《史晨》、《韩敕》、《孔谦》、《孔宏》、《鲁峻》、《郑固》、《孔宙》、《苍颉》、《衡方》、《张寿》、《孔彪》、《潘乾》、《武荣》、《王涣》、《郑季宣》、《白石神君》、《西狭颂》、《郙阁颂》二十馀种。较其碑目所列,已不及十分之一。此二十馀种之外,纵旧拓流传,亦断璧零玑,偶然一遇,决不能如是之多。蔼吉何由得见原碑,一一手摹其字,则所云不备之字,始求之《字源》,殆不足凭。又每字下所引碑语,亦多舛错。
滓字释义
拼音 注音 ㄗˇ,
笔划 13 五行
五笔 IPUH

基本释义

〈名〉

  1. (形声。从水,宰声。本义:液体里下沉的杂质)

  2. 同本义

    滓,淀也。——《说文》。泥之黑者为滓,字亦作淄。

    化白于泥淄。——《太玄·更》。注:“黑也。”

    脉不粘肤,食不留滓。——刘峻《送橘启》

    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受五升。——唐·陆羽《茶经》

  3. 又如:滓方(收集茶叶渣的器具);滓脚(渣子,渣末)

  4. 用同“汁”

    行到灶前毛器具,目滓流落拭卖干。——《中国歌谣资料·福建歌谣》。原注:“目滓,眼泪。滓当‘汁’之声转。”

〈形〉

  1. 污浊

    皦然泥而不滓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滓敝(肮脏破烂);滓淤(污泥;污浊的东西);滓尘(污浊的尘世);滓窳(污浊)

  3. 低贱。如:滓贱(低贱);滓韵(低劣的诗歌)

〈动〉

  1. 沾污

    血滓太阿铓,看腥污髑髅囊。——郑若庸《玉玦记》

  2. 又如:滓污(污染);滓秽太清(使天空受到污染。比喻玷污清明)

  3. 污染;玷污

    司马太傅(道子)斋中夜坐,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翳,太傅叹以为隹。谢景重在座,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太傅因戏谢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耶?”——《世说新语·言语》

    岂可使芳杜厚颜,薜荔无耻,碧岭再辱,丹崖重滓!——《北山移文》

  4. 又如:滓秽(玷污)

文字详解



【名】
(形声。从水,宰声。本义:液体里下沉的杂质)
同本义〖sediment;dregs〗
滓,淀也。——《说文》。泥之黑者为滓,字亦作淄。
化白于泥淄。——《太玄·更》。注:“黑也。”
脉不粘肤,食不留滓。——刘峻《送橘启》
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受五升。——唐·陆羽《茶经》
又如:滓方(收集茶叶渣的器具);滓脚(渣子,渣末)

[查看更多]

滓说文解字
滓字源演变
热门书法家
热门书法作品欣赏
热门应用学习应用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