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
书法字典
>
书法字体
>
>
其他
>
校官碑

校官碑

简介
全称《汉溧阳长潘乾校官碑》,碑额题为《校官之碑》,简称《校官碑》或《潘乾碑》。纵148厘米,横76厘米,厚22.5厘米,16行,行27字。
在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江苏溧水县尉喻仲远在固城湖(今江苏省高淳县境内)获得江南地区唯一的汉代石刻《汉溧阳长潘乾校官碑》(简称《校官碑》),碑主潘乾,字元卓,陈国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东北)人。此碑刻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灵帝光和中为溧阳长(故城在今江苏溧阳县西北四十五里)。卒后县丞赵勋及左、右尉董并、程阳等为之树碑颂德。此碑纵148厘米,横76厘米,厚22.5厘米,16行,行27字,文字多漫漶难以读识,元朝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文学椽单禧刻有《释文碑》。内容
《校官碑》碑文内容是记述溧阳长潘乾的品行和德政。潘乾,字元卓,在溧阳县长的任期内,“政绩卓著,泽被乡里,”特别指出的是他“构修学宫,宗懿招德”(引《江苏金石志》)他兴办学校,宣扬教化,当地百姓刻石以纪念。根据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翁方纲考:“官者,学舍之统称,潘君之职,自是县宰。东汉时不闻特设学校之官。永平幸南阳,所谓校官弟子者,学校之弟子耳。兹碑特颂其兴学之
未字释义
拼音 wèi 注音 ㄨㄟˋ,
笔划 5 五行
五笔 FII

基本释义

〈副〉

  1. (象形。基本义:没有;不。“未”字否定过去,不否定将来,与“不”有别。但有时候也当“不”字讲)

  2. 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

    未,无也。——《小尔雅·广诂》

    未由也已。——《论语·子罕》

    未之难矣。——《论语·宪问》

    吾与郑人未有成也。——《公羊传·隐公六年》

    吾未有言之。——《吕氏春秋·开春》

    未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孙母未去。——唐·杜甫《石壕吏》

    未百步则返。——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将舒未舒。

  3. 又如:未际(未发迹);未的(未必,不一定);未从(未曾,尚未);未傅(未成年的人);未遑(来不及,没有闲暇);未遇(未得到赏识和重用;未发迹);未宾(没有归顺);未集(未能完成);未臻(未到圆满的地步);未极(无穷远处;未到尽头;没有停止);未意之志(没有完成的志向);未第(科举考试中未中);未萌(事情发生之前)

  4. (“未”字否定过去,“不”字否定将来,但有时候未也当不讲)不

    众宾未拾取矢。——《仪礼·乡射礼》。注:“未,犹不也。”

    未若复吾赋不幸。——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未为简易。——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游人虽未盛。——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犹未能也。——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5. 又如:未消(不必,不要);未一(不再一一去详细叙述);未敢苟同;未知可否;未审(不知);未的(不确实,不确切);未足(不足,不能);未如(不如);未妨(不妨);未若(不如);未孚(不算大信,不是至诚);未足轻重(无关紧要,不值得重视);未应(不曾,不须);未为不可(不是不可以);未逮(不及;没有达到)

  6. 否——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名〉

  1. 滋味。后作“味”

    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说文》

  2. 地支的第八

    未还于此。——唐·李朝威《柳毅传》

  3.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如1967年为农历丁未年

  4. 用以纪月,即农历六月

  5. 用以纪时,叫“未刻”。即午后十三时至十五时

    两马相交,斗了一百余合,自从辰牌直杀到未刻。——《英烈传》

  6. 五行属土

    丑、未,亦土也。——《论衡》

  7. 十二生肖属羊

    未禽羊。——《论衡》

  8. 将来

    凡刑人之本,禁暴恶恶,且征其未也。——《荀子》

文字详解


wèi
【副】
(象形。基本义:没有;不。“未”字否定过去,不否定将来,与“不”有别。但有时候也当“不”字讲)
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did(have)not;notyet;never〗
未,无也。——《小尔雅·广诂》
未由也已。——《论语·子罕》
未之难矣。——《论语·宪问》
吾与郑人未有成也。——《公羊传·隐公六年》
吾未有言之。——《吕氏春秋·开春》

[查看更多]

未说文解字
未字源演变
热门书法家
热门书法作品欣赏
热门应用学习应用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