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
书法字典
>
书法字体
>
>
隶书
>
衡方碑

衡方碑

详情
《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立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是衡方的门生朱登等为其所立的颂德碑。碑高2.40米,宽1.1米,厚0.25米。碑阳隶书23行,满行36字,共815字,字径4厘米;以文词温润、字体浑古著称于世。此碑碑阴原有字,据《翟氏隶篇》记载,可辨者23行71字。清嘉庆四年(1799年)十月,钱塘人黄小松捶拓后发现“故吏故民门生”等字最清晰,现已全部漫灭。碑首额下有穿,额隶书,阳刻“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计2行10字,字径9厘米,字体浑朴古雅。
《衡方碑》原立于汶上县次丘镇中店村,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汶河泛滥决口,该碑陷卧,村人郭承锡等复建。1953年移至山东泰安岱庙炳灵门内保存,1983年10月移岱庙碑廊,现已泐剥341字。此碑铭文书法以体丰骨壮的隶书闻名,笔画端正稳重,仪态敦厚,笔意粗壮古拙,妩媚动人,与张迁碑共为历代书法家临摹之范本。此刻为一级文物藏品。评价
历代书法理论家都对衡方的书法及《衡方碑》的史料价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如:
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此碑书体宽绰而润,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真卿正书之渐。势在《景君
履字释义
拼音 注音 ˇ
笔划 15 五行
五笔 nttt

基本释义

〈动〉

  1. (会意。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

  2. 同本义

    履霜,履虎尾。——《易·坤》

    可以履霜。——《诗·魏风·葛屦》

    履蒯席。——《礼记·玉藻》

    地履其黄。——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足之所履。——《庄子·养生主》

  3. 又如:履危(蹈践高危之处);履亩(勘查田亩);履虎尾(踩踏虎尾);履迹(踏着前人的足迹);履霜(踩踏霜地。比喻由眼下迹象而警戒未来);涉水如履平地;履冰(行于冰上);履冰狐(踏冰而过的狐狸);履坦(行于坦途);履虚(行于虚空之中);履薄行走(于薄冰上)

  4. 穿鞋

    自履藤鞋收石蜜。——唐·李贺《南园》

  5. 登位

    履其位而不履其事。——《礼记·表记》

    履至尊。——汉·贾谊《过秦论》

  6. 又如:履任(到任,就任);履位(就位)

  7. 经历某种景况。如:履炭(比喻经历艰难);履运(遭逢时运)

  8. 实行

    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礼记》

  9. 又如:履善(行善);履蹈(实行);履中(实行中庸之道);履谦(行谦让之德);履经(行邪道)

  10. 躬行。如:履仁(躬行仁道);履方(躬行正道);履正(躬行正道);履忠(躬行忠诚之道);履约(躬行简约)

  11. 开始担任职务

    将履新任。——清·张廷玉《明史》

  12. 又如:履任(上任,就职);履端(开头)

〈名〉

  1. 履,足所依也。——《说文》。按,古曰舄,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曰鞵。此字本训践。转注为所以践之具也。

    丝作之者谓之履。——《方言四》

    脱履户外。——《列子·黄帝》

    衣敝履空。——《汉书·鲍宣传》

    不辨衣履。——清·周容《芋老人传》

    蹑丝履。——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衣履天下。——《史记·货殖列传》

    孺子,下取履。——《史记·留侯世家》

    郑人有欲买履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脱丝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革履(皮鞋);履屐(鞋);履带(鞋和衣带);履组(鞋带);履靸(指鞋)

  3. 顿履随疏节,低鬟逐上声。——庾信《和咏舞》

  4. 领土,疆土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左传·僖公四年》

文字详解



【动】
(会意。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
同本义〖treadon〗
履霜,履虎尾。——《易·坤》
可以履霜。——《诗·魏风·葛屦》
履蒯席。——《礼记·玉藻》
地履其黄。——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足之所履。——《庄子·养生主》

[查看更多]

履说文解字
热门书法家
热门书法作品欣赏
热门应用学习应用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