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
书法字典
>
书法字体
>
>
楷书
>
高贞碑

高贞碑

内容简介
北朝刻碑之所以为世人所重视,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碑刻虽大多出于无名氏之手,但在隶楷错变的过程中,在楷法尚未完全成熟的蜕变时期,争奇斗艳,呈现出各种风貌。正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所说:北碑当魏世,隶楷错变,无体不有,综其大致,体庄茂而宕以逸气,力沉著而出以涩笔,要以茂密为宗。
当汉末至此百年,今古相称,文质斑斓,当为今隶之极盛矣。其实北朝碑刻,面目极多,有纯以方笔为主者,点画斩截峻利,结字稍扁茂密;有方圆兼备,而体势逐渐方正者;有掺隶入楷,拙朴古茂者;亦有以纂法入楷,点画凝练婀娜,体势舒展疏朗者。近百年间这些碑版为学书者提供了大量的新鲜血液,善书者无不从中吸收养料,以丰富自己的创作源泉。在北朝碑刻中,《高贞碑》便是最为著名的石刻之一。《高贞碑》又名《魏故营州刺使懿侯高君之碑》,碑文计二十四行,每行四十六字,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立石,此碑距杨守敬考证,认为是在乾隆末年于山东省德县出土的,此碑始由陆耀《金石续篇》介绍于世,后孙星衍的跋语。碑文记载了他一生中的功德,此碑是北朝碑刻中方笔楷书的代表作品,电画清峻劲健,结字稳健俊整,字形微扁,底盘稍大,显得庄重稳健,在风格上已
太字释义
拼音 tài 注音 ㄊㄞˋ,
笔划 4 五行
五笔 DYI

基本释义

〈形〉

  1. (指事。古作“大”,后语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号,成指事字。本义:过于)

  2. 极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

    太,大也。——《广雅·释诂一》段曰:“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

    太亦大也。——《白虎通·五行》

    易有太极。——《易·系辞》。注:“大极者。”

    王入太室裸。——《书·洛诰》

    太上贵德。——《礼记·曲礼》

    饮而不损兹曰太。——《后汉书·樊准传》

  3. 又如:太虚幻境(天上虚幻的境界);太清(天空);太乙(古代形成天地万物的元气);太极(指整个世界的总和);太原;太侈(骄泰奢侈);太无(空旷虚无之境)

  4. 身分最高或辈数更高的

    太史。——《汉书·光武纪》。注:“史官之长也。”

  5. 又如:太夫人;太老师;太老伯;太老爷;太母(祖母);太后(帝王的母亲);太翁(曾祖父)

  6. 大的,广大的

    太牢。——《左传·桓公六年》。疏:“牢之大者。”

  7. 又如:太仓(京城里贮粮的大仓库);太息(亦作“大息”。长长的叹息)

  8. 古代记数有所超过称“太”

    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史记》

  9. 安宁的,秩序正常的。也作“泰”

    不乱离,不知太平之难。——魏源《默觚上》

  10. 亨通;顺利

    命险太甚靡常,道离隆而匪易。——陆云《九愍》

  11. 与古代皇家、官家有关的。如:太尊(明清时对府的长官知府的尊称);太府(原为官名,亦指掌管库藏财物的官府);太常卿(汉景帝中元六年改秦奉常为太常,为九卿之一,司礼乐郊庙社稷事宜。历代相沿,清末始废)

〈名〉

  1. 通“台”。泰阶,星名,即三台。又比喻三公

    是以玉衡正而太阶平也。——《汉书·扬雄传下》

    惜乎不登太阶,以尹天下。——孔融《张俭碑》

    抚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曹植《杂诗六》

〈副〉

  1. 过于;过分

    太区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言其太隘。——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畏之太甚。——宋·苏轼《教战守》

  2. 养之太过。

  3. 又如:太半(大半,过半);太甚(太过);会议不要开得太长;屋里太闷热了,你出去凉凉吧;我对这个问题太没有认识了;他们待我太好了;这个问题确实是太重要了

文字详解


tài
【形】
(指事。古作“大”,后语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号,成指事字。本义:过于)
极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thegreatest;thehighest;maximal〗
太,大也。——《广雅·释诂一》段曰:“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
太亦大也。——《白虎通·五行》
易有太极。——《易·系辞》。注:“大极者。”
王入太室裸。——《书·洛诰》
太上贵德。——《礼记·曲礼》

[查看更多]

太说文解字
太字源演变
热门书法家
热门书法作品欣赏
热门应用学习应用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